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 北京场读者见面会活动回顾

发布时间:   来源:腾讯网  

8月13日,我们在北京的LAUNCH SPACE首发空间举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8月刊的封面主创团队在场与读者面对面聊了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育话题。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我们也带着这个问题向读者发问,他们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首先,按照惯例,《第一财经》YiMagazine副总编辑陈锐向读者分享了杂志创刊15周年以来的小故事。比如,我们最初是一本周刊,后来改成类似于Mook形式的月刊,专注做更深度的报道;比如,我们在2011年策划过一本给年轻读者的投资理财副刊《好运 money+》,也在近两年尝试进入播客平台,并且成长得还不错;再比如,我们旗下的城市数据平台曾经创造过一个叫作“新一线城市”的概念,现在大家已经很熟悉这个名称了。

这一场活动,我们并不想做成单向输出的方式,毕竟关于生育,每个人都有一箩筐的话要聊。所以,这次我们与读者一起进入这个话题,也想知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读者们在焦虑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讨论这个话题。


(资料图片)

以下是现场实录,我们摘取了其中比较有趣的部分,分享给未能去到现场的大家。

1#:我先说一下我的年纪,我是1987年生人,决策期已经过了,但我的一些同龄人还在决策中。我大概是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面临着决策比较难的时期,当时也没有一定说要或者不要,但如果你决策不了,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关于生还是不生,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做研究和调查,怎么做?你可以问你身边所有已经当了妈妈和当了爸爸的朋友,问他们面临的真实幸福和辛苦在哪里?面临的真实家庭和社会问题又在哪里?你可以对照分析,自己会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还有大家关心成为妈妈以后会出现的未知问题,比如生育这件事情会不会对你造成一些特殊影响。你需要找一些这个方向的书籍来看,我在决策的时候,那时候市面上是没有这类书籍的,所有的书籍都是育儿知识,好在现在有了。你把这些问题当作一个课题,去读去看,再自己分析得出决策。有一些比较极端的以及个体经验对于你的决策是没有用的,不管是他们说“恐生”还是宣称“生小孩以及当妈妈有多幸福”,这些论调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做理性的决策。你真的需要非常认真地感受,再慢慢推导怎么做计划,这是我的个人经验。

除了决策困难以外,另外一个我想讲的是低生育率其实正好踩在了消费主义时代这个节奏上,就变成了很明显的冲突。尤其是新手妈妈,你会面临需要大量买东西的状况,在你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如果你稍微偷点懒,被消费主义带着走,你会花很多本不需要花的钱。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没有钱养孩子了。但钱是花不完的。所以还是回到之前讲的,你要想清楚,到底怎么养小孩,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当妈妈。你需要当一个理智的角色,而不是被推着走。

读者2#:在商业媒体工作;女性,已婚,马上面临是否要生育的难题

2#:我本人还是比较想生的,因为其实我感觉自己从出生到上初中之前的记忆几乎消失了。我挺想知道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初中之前到底是什么状态,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生孩子,包括陪伴孩子从出生到二十多岁的时光很珍贵,我也想获取这样的人生体验。但问题就卡在这里,没有条件生。我们夫妻是双职工,同时父母有各种各样原因没有办法来帮忙。所以我今天来也是想说能不能从这里找到可学习的模板,或者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到双职工。

读者3#:男性,已婚,不想要小孩

3#:我是1985年出生,在已婚状态,应该是来这里年龄比较大的,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我的观察。我周围有生小孩的,也有说像我们这样不要孩子的,也有去福利院领养孩子的,还有因为孩子离婚的。反正看着其他家鸡零狗碎的事情特别多,当自己要下手干这个事的时候,包括刚刚提到给双职工什么建议,我的建议是要慎重。我的另一个观察是凡是生过孩子的父亲都幸福感非常强,他们会告诉我,每天回到家看到孩子,一天的劳累就瞬间没有了。母亲就会一直吐槽说,父亲不管用,每天都是母亲风里来雨里去。父亲们的状态就完全不一样,神采奕奕的。我一直没有做这个决策,可能恐惧的就是作为父亲本身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关于为什么丁克,可能每家跟每家都不太一样,也要看自己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父母这边可能会带来一些客观的压力。我不认为我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至于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可能也是拖着造成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

读者4#:在高校工作;已婚已育

4#:我1967年出生,可能是这里年纪最大的。我也是个妈妈,但我在20多岁的时候是个非常坚定的不婚族。那时候我们还在北京参加类似这样的地下沙龙,活动还很前卫。当时的心态很叛逆,觉得女性结了婚,就得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很没出息。我们家里四个姐妹,我的父母也是为了养孩子牺牲了事业。后来到了三十五六的时候,我觉得好多地方我都去过了,背着包也把欧洲都走遍了,觉得没啥好玩的了,身边的人也都生孩子了,想法就发生改变了。我在30多岁的时候突然觉得我特别想要个孩子,很幸运,没有拖过不能生育的年龄,也幸运地有了一个孩子。所以我想说的是,人的想法在生育这个问题上是会不断变化的。

刚才有一个女生问双职工怎么带孩子,其实我们不光是双职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是一个人带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困难怎么解决?看你是不是能下定决心。如果你真的想抚养一个孩子,困难最后都会有解决办法的。

其实我也特别感谢这个孩子,她改变了我事业的方向。我以前在媒体工作,经常上夜班。生完孩子以后,我觉得我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她。正好在我妈带她的时间里,我就去读了个博士,当时也没想到人生方向会发生变化,只是觉得孩子在我身边就做点什么事情。后来小孩长大了,我博士也毕业了。有了博士学位以后,我发现自己可以到高校去教书了。那会儿我想跟孩子离得近点,就买了个房子给我妈带孩子,当时也不知道房地产会涨这么高,中间还赚了一笔钱。

所以其实也非常感谢这个孩子。这不是凡尔赛,人生没有办法复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多焦虑和压力,我觉得也不要想那么多,既然有了孩子,那就往前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我自己是从这件事上受益的,赚了套房子,孩子也长大了,我跟着她又重新过了一次童年。而且这种感情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特别丰富,也会有牵挂,随着她不断长大,你会有很多希望。不要等到六七十岁迫切需要身边有亲情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后悔就来不及了。

Part.

2

给生育算算账

Q:关于这期封面,我们也有读者提问,低生育率为什么要破?就像动物在环境恶劣时会自发降低生育率,环境好时自然会再次迎来生育高峰,为何不静候生育率回暖?

肖文杰:其实提问者是站在上帝视角,概括问题核心的话其实是这个问题——生育率低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我们为什么要去干预它?我想说的是,人类社会干预这种趋势也是社会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参与了其中一篇报道,也看过一些资料,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对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会什么动作都不做,那说明干预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之一。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角色,一个是个体,一个是政策决定者,还有一个提问者站的超人位置。我们想讨论的是前两个角色。至于为什么干预,从政府的角度,他们的考虑在于劳动力、消费、经济和社会稳定性等等各个因素。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你当然可以不考虑这些问题,但如果政府的政策、会做的事情要对个体的选择施加影响,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我觉得不存在说静候的问题,那是一个超人的视角,发生在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对于讨论而言没什么意义。

Q:技术这一块,目前最普遍的辅助生殖技术是什么?国内对于冻卵有没有什么政策上的变化?

文思敏:最普遍用到的还是IVF(试管婴儿技术),它原本是开发给不孕夫妇的技术,当然现在一些晚育的女性也会用到。我们这次的稿子里其实也采访到了IVF技术的创始人之一,Alan Trounson,是一位来自于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他做出了世界上第三个试管婴儿。1970年代末的时候他就在参与这个技术的研发。Alan现在已经快80岁,他没有再做生殖技术相关的研究了,用干细胞攻克癌症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原话是,目前的技术已经够用了,80%的问题现有技术都可以解决,但20%实在没办法,因为我们对于人体生殖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关于冻卵,前几年我们跟进过一篇关于国内第一例“冻卵案”的稿子。诉讼的发起就是因为国内目前没有办法给单身女性冻卵,案件的主角徐枣枣就将医院告上了法庭,没办法告法条或者有关部门,只能对医院主体发起诉讼。一方面,她是希望能够引起各界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当然更重要的是推动政策的改变。今年案件到二审了,还在审理中。所以目前冻卵在国内的情况还是单身女性是没有办法冻卵的,需要结婚证。如果你有冻卵需求的话只能去东南亚、美国或者其他国家。

Q:关于生育,成本是很大的问题,第一位分享的读者也提到过,我们生育消费被绑架在消费主义里。生育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孟佳丽:其实生孩子前三年,很多的成本都是可见的,比如说月子会所、生育的费用、奶粉尿布,其实都差距不大。真正的差距是你给孩子规划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路径,甚至牵扯到学区房,走公立还是要走国际学校,这些选择会带来差距。我们有一位采访对象,每月孩子的教育成本是5万,她自己都觉得快负荷不了这种经济支出了。另一方面,有了孩子以后,生活会打得粉碎,孩子会一直向你提出需求,对你的依赖也很高,所以也会有人觉得难以付起这样的时间成本。我也碰到一个案例是三胎妈妈,她跟她老公是创业者。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她本来说打死不会再生第二个了,结果二胎三胎还是一个个来了。最终能够让他们选择生三个孩子的原因,经济条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他们的家庭分工很合理,她老公哪怕再忙,早上还是会接送孩子,大家也知道能这样做到的爸爸其实蛮难得的。

Q:我想提问一下现场的男士,你们觉得自己能在有小孩后提供什么样的情感或者实物上的支持?

读者丈夫1#:孩子成长的过程我参与了挺多的,因为工作地点不一样,这三年基本上是我跟孩子住在一块儿。其实我们刚才在路上有一段小的争吵,因为她打算从一家媒体离职,做自己的事情。我说做自己的事情是OK的,但是我希望可以当作一个职业规划去做,而不是玩一下,或者说我不希望她去做一个全职妈妈。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父母首先要是好的状态,状态好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性格塑造而言是很重要的。

读者1#:是的,在这一块我无法有更多怨言,因为我是我周围朋友里唯一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所以我一直不太敢分享这部分。如果你要生育或者你很焦虑的话,我建议你们要找像我们这样的快乐爸妈,因为快乐是会传染的。很多事情完全是心态问题,心要大一点。如果你不处理自己的焦虑,你的焦虑会一直伴随你很久,直到小孩长大。尽量要做快乐的事,快乐的爸爸妈妈才有可能有快乐的关系和快乐的小孩。

Q:在前几年放开二胎之后,有一拨公立幼儿园的扩张。但基于低生育率,现在公立幼儿园招生很难。这些受到生育影响的领域,比如,幼儿园、母婴消费品牌们的情况怎么样了?

崔硕:我了解到一个奶粉品牌,是一个主做东北区域、很区域性的品牌。大家都知道东北人口流出非常快。在2021年之前,它的儿童奶粉和成人奶粉的销售占比大概在五五开,人口结构变化下,销售有了剧烈的变化,现在成人奶粉的量现在大概占据九成。在一些商超,以前每周可能还做一些母婴或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而且奶粉品牌的货架位置被挪到了相对来说比较小,也比较边缘的位置。生的人少了,消费群体也少了很多。

读者5#:我看到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刚出生或者即将要出生的小孩,那孩子成长之后的教育问题呢?他长大了怎么办?比方说,我们对于生孩子担忧的点可能不在于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是不确定是否能教育好他。比如如果是一个女孩,我该怎样让她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又能保证她的安全。如果是一个男孩,我该怎么去确保他是一个阳光的孩子,同时又能给予女性尊重。对于纯白的一张白纸,在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该如何去塑造他呢?还是说大家根本就不担心这个问题?

陈锐: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生育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社会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可能是无解的。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长大。你要相信你的小孩也会有他的成长过程,不能讲“万一他出了问题”,人不能活在万一之中。

文思敏: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薇妮斯蒂·马丁前几年很火的关于纽约上东区妈妈那本书。她里面讲到的问题可能与这种焦虑相关。上东区都是很精英的家庭,但是他们仍然有无穷无尽的育儿焦虑。她提出的命题是说我们现在工业社会的育儿方式是有问题的,她讲的词是“不正常”。举个常规例子,以前是妈妈把你扔在那里自己玩玩具,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现在要求你24小时全心全意陪伴,跟他一起玩玩具。有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追求精确,在一定限度上,其实这种工业式的思维方式也恰恰是需要反思的。

陈锐:生育率虽然是个大问题,但落到个人,“没有决策”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关于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生,我觉得我们表达的不是一个算账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表达算账之前,其实还有很多排序是决定我们生不生的原因。经济账可能只是很小的因素,或者说很后面的因素,大家也不愁吃不愁穿。在某些程度上,经济不是不生育的年轻人焦虑的问题。排在更高位置的可能是年轻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生还是不生,取决于我们个人,毕竟,在生育这个话题上,本身没有标准答案。

*当天,第一财经策划的新闻图片展《20年来,商业世界难忘的瞬间》也正式开展。今年是第一财经创立20周年,回望过去20年,从无法遗忘的公共事件,到具有颠覆性的行业巨变与公司沉浮,第一财经一直在观察与记录商业世界的变迁。从海量的图片素材库中,我们选出85张新闻照片,这85个有故事的商业瞬间承载着20年来我们共同的经历与记忆。本次展览持续到10月,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到LAUNCH SPACE 首发空间见证过去的20年(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51D·PARK时尚设计广场A21栋 场景实验室)

活动时间:2023年8月27日14:00-16:00

活动地点: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BFC外滩金融中心北区B1-B134(近博悦汇影城)

活动主题:视觉创意对商业世界的意义

2023年金字招牌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联系我们:435 226 40@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营业执照

Copyright©2008-2020 By www.fangzhi.hzd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