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自成,世界将会怎样?
李自成出身草莽,起兵造反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吃饭、为了活着。萨尔浒战役之后,后金势力逐渐增强,明朝精锐边军都集结在山海关一带,凭借着高墙大炮,也能坚守城池。
对于崇祯来说,他曾经认为草民造反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惧之,但后期闯王起义的熊熊烈火已经在中原腹地形成燎原之势,甚至攻陷了中都凤阳烧了朱家祖坟,崇祯跑到太庙痛哭,发誓要报此血海深仇。
(资料图)
事实证明,李自成的军队确实是乌合之众,之前他们能够发展迅速是因为朝廷并不重视,当崇祯发狠心的时候,闯王军队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或许是天要亡明,就在李自成被困车厢峡,眼看全军覆没,满清那边儿又发大兵攻城,眼看京城岌岌可危。崇祯不得不宣旨撤军,李自成也趁机脱身,并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实,之前的起义军也多次遇到被包围缴械的情况,但李自成以"狡黠"的诈降,都骗过了明朝官员,能够屡败屡战并最后打进北京,明朝也要检讨自己的问题。
如果历史上没有李自成,哪些事情或许不会发生呢?
第一,如果没有李自成,崇祯十二年,不会因为明军主力追击张献忠而让李自成趁机收留饥民,从而把名声势头做大,不会有"迎闯王,不纳粮"的"slogan",也就不会有随后的星火燎原。
第二,没有李自成,崇祯十四年福王朱常洵就不会被杀、洛阳不会陷落,福王府里比明朝国库还充裕的财富就不会资敌,给了闯王大军充足的军饷和继续收纳饥民逃兵的本钱。
第三,如果没有李自成,他手下大将刘宗敏进京后就不会去"霸占"陈圆圆,也就不会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会打开山海关让满清八旗骑兵入关而夺得天下。
史学家说明朝之亡,亡于万历。从万历年始,明朝已经快速的走向了灭亡的边缘,饥民四起、饿殍遍野,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换一个人也不会改变明朝的命运。
崇祯有中兴之志,明朝为何灭亡?
与他的很多混蛋祖宗、哥哥不同,崇祯是一位勤勉而有为的皇帝,他有雄心壮志,也有眼界手腕,搞掉魏忠贤就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崇祯临死前哭诉,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既然君不昏,明朝到底为何会亡呢?
首先,明朝灭亡,亡于天灾。
万历46年9月,广东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这不同寻常的天气变化,开启了新一个"小冰河时期",随后数年天下持续严重的旱灾,千里土地绝收,百姓易子而食惨不忍睹。天气的变化也催生了鼠疫的横行,"大名府瘟疫横行,人死十之五六,京师、天津、河南大疫,"民死不隔户"。"从山西到北京,有保守估计,这一场瘟疫直接死人两千万以上。
北京城高墙厚,明代曾有多次被敌虏兵临城下,最后都转危为安。李自成带领大兵包围北京城时,京城15.4万个城墙垛口,只有5万羸弱兵丁值守,这些在鼠疫中侥幸活下来的军士们已经"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因为多日没有进食,横七竖八的倒伏在城墙边上,上司用皮鞭抽打都不能让他们站立起来。士兵如此,战马也不能幸免,2.7万匹战马只有一千多匹可以骑乘。即使是这样的北京城,李自成的大兵也用了2天时间才攻陷。
《鼠疫:战争与和平》一书观点鲜明:老鼠亡明!
其次,明朝灭亡,亡于人祸。
朱元璋是草根创建天下的代言人,他深知百姓疾苦,也痛恨官员腐败,"发明"了无数酷刑惩治贪官污吏。但是,他建立的文官制度在后期严重制约了朝廷效率,限制君权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弊端。言官集团东林党让皇帝的权威大打折扣,万历多年不上朝,也是因为不愿与这群酸儒打交道。明朝的宦官崛起,也是因为皇帝需要能用的人,朝堂上全是反对意见,只能用些阉人,而这些太监虽然对皇帝绝对忠诚,却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加速了政权的腐败和溃烂。
历史不能穿越,故事可以假设。明朝灭亡是气数已尽,朱元璋创建的朝廷和吏治管理体系从根子上就存在弊病,又经过几个不着调的皇帝失了民心,再加上文臣武将的贪腐自私,最后崇祯的毛病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李自成,明朝一样亡!
千古奇冤袁崇焕
关注笔者,看不一样的历史
关注在上点赞在下,走过路过告诉笔者你来过
有明一代,官府苛捐杂税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自明朝中叶,资本主义已经在明朝萌芽,很多城镇商业高度发达,但朝廷的税收却依然只针对愈发贫瘠的土地和愈发贫穷的农民,如果朝廷征收商税,明朝府库何至于越来越空虚?实际原因是这些商业大多掌握在官僚手中,他们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只会挖人家墙角怎能掘自家根基?
明代官兵生活也苦不堪言,军饷从来没有按时发放,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拿些奖赏。兵士不开全饷、打仗发财靠抢,李成梁在辽东养寇自重,终于让努尔哈赤成尾大不掉之势。坟都是自己挖的,文官武将没有几个想着天下安危,这样的明朝怎么能不灭亡?
最后,明朝灭亡,亡于崇祯。
北京城破,皇后说崇祯"固执、十七年不听一句劝"。刚愎自用让朱由检过于自负,不信任任何人,他的庙号是思宗,的确应该深深反思。崇祯不听劝的事情很多,只说1630年,蓟辽总督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只因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满清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看,竟然能骗过饱读诗书的朱由检,这是啪啪的打脸,也是他不听劝的咎由自取。
或许是祖上"讨饭"出身,崇祯皇帝对钱财看得特别重。说福王朱常洵宁死也不给守洛阳的兵将发钱粮,被退休的兵部尚书吕维祺从南京追到洛阳一通埋怨,也是一毛不拔。这似乎这是他们祖传的"基因",满清兵临城下,崇祯号召百姓上城墙迎敌,并答应每人给若干两银子的奖赏,可等到敌兵撤退北京安稳的时候,他又心疼起钱来,装糊涂拖延了事。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自成大兵压境,灭国也就是顺理成章。
朱棣迁都北京,说是为了"天子守城门",其实也是怕建文帝余孽兴风作浪。可崇祯保守残缺,宁缺破国也不迁都。从明朝多次的边境恐慌和危险可以看出,由于少数民族的经常性骚扰,让北京多次经受了敌人兵临城下的困境,迁都是为了国家安稳,也是为了社稷有存。如果朱由检迁都南京,将增加战略防御的纵深,即使后来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崇祯也有江南半壁江山可以与之继续抗衡。而且迁都南京,李自成的义军在天子脚下也不会发展的那么迅猛,如果天子在南京,就不会发生不得不抽兵护卫京畿而让剿灭闯王近在眼前却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