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方面是广大市民游客无法直接进入校园,满怀憧憬之心的亲子游客只能吃到“闭门羹”,另一方面,“黄牛”却在网上倒卖校友卡等进校“门票”。显然,面对人们进校参观的需求和热情,高校应该把如何“开门”一事尽快提上日程。
高校开门一事,近来在互联网上引发的争论不少,反对之声很多来自校内,一些高校师生员工担心开放后一些“社会人员”的不良行为会对教学秩序造成冲击:跳广场舞的,高声喧哗的,网络直播的,乱扔垃圾的,挤占自习室的,甚至还有偷自行车的……应该说,这些担心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必须予以正视并解决,但这些担心并不足以构成反对开放、继续封闭的理由,因为人们总是可以为封闭找到一百个理由,但是保持开放,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只有开放才是正常的,才是生活的常态。
开还是不开,高校应该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个问题。欣赏夏花绚烂、秋叶静美,漫步校园、借道穿行,偶尔蹭个讲座……在并不久远的以前,开放的大学校园就是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说大一些,作为思想文化高地的高等学府,除了立德树人和科学研究外,文化引领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开门办学的应有之义。
疫情期间,高校启动封闭管理,有效守护了广大师生健康。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面回归常态,高校重新开门是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期待。因此,摆在学校面前的,是“如何开门”这道必答题。
记者采访多所高校后发现,其实这道题,它们一直在尝试作答。相比年初,如今许多地方进校管理已经“松”了不少,除了校内师生外,校友、亲友以及公务往来人士上报信息后就能进,一些高校的学生还能一个人带上若干人进校,校园也在逐步恢复生机。但不可否认,这距离群众的期待还有距离,帮人预约进校能成为一门“生意”已经反映出了人们对进校的渴望。
学校管理者有担忧:全面开放会不会一下子涌入太多人,对学校教学秩序带来影响甚至各类安全隐患?学校的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的确,这些都是打开校门后可能带来的考验,但高校也应认识到,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管理上的技术问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与其在“堵黄牛”上花费精力,不如想想如何疏解需求。
既是管理问题,就要讲求科学。高校在开门之前必须就如何“开门”做足功课,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承受能力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满足群众需求,同时保障安全。好在不少学校已在制订方案,并将此事作为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契机。其实,不仅是高校,答好“高校开门”这道必答题,对游客,对社会,何尝不是大有裨益?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半月谈